香港都會生活(轉載自香港政府一站通)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明起舉行 Tue, 26 Aug 2025 00:00:00 +0800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明日至12月15日在歷史博物館舉行,展出183件抗戰文物,免費入場。
展品包括82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其中八件屬國家一級文物、約60件首次在港展出。展覽也展出由本地文博單位和收藏家商借的珍貴文物,輔以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歷史照片和錄像。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是次展覽的每件文物、歷史影像、照片和文獻都是抗戰歷史的見證,還原抗戰時期的歷史真相,全面展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的中流砥柱角色,以及香港在全民族抗戰的貢獻,展示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血脈相連的深厚情誼。
展覽劃分為日本侵華、全民族抗戰、血脈相連、共禦外侮、香港淪陷、得道多助,以及偉大勝利七個展區,全面展現14年艱苦抗戰歷史。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北京大學南下示威團袖章和毛澤東著、偽裝為《文史通義》的《論持久戰》等。
其他重點展品包括畫家彭友仁繪《難民行》水墨畫,上海一二八事變後愛國人士黃炎培題字的鐵盤,刻有「鐵花何斑斑 中有戰士血」字,八路軍代表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感謝函,以及著名中國畫家徐悲鴻舉辦抗戰籌款畫展時的水彩畫《琵琶行》等。
展覽也重構1937年七七事變的盧溝橋和香港淪陷時期拘留營的場景,並以多媒體展示中國著名畫家葉淺予筆下的《香港受難圖》漫畫,記錄日軍侵佔香港的暴行和香港人民所承受的苦難。
陳國基邀請市民參觀展覽,共同緬懷抗戰歷史,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攜手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他又指,特區政府正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和教育活動,包括抗戰遺址考察、研討會、專題講座、電影放映會、書展、圖片展等。特區政府也正修繕全港各區的中共抗戰遺址,讓市民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抗戰歷史和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提升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他呼籲市民到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網站了解更多不同活動的詳情,參加更多抗戰勝利相關紀念活動。
展覽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秘書長王松苗、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等。
抗戰勝利80周年郵票下月初發售 Tue, 26 Aug 2025 00:00:00 +0800  香港郵政下周三發售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題的郵票小型張及相關郵品。
郵票小型張的設計圍繞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的主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全線郵政局和郵購網明日起發售此主題的正式首日封,郵票小型張及相關郵品下周三起在各郵政局和郵購網發售,而貼有郵票小型張的已蓋銷首日封只限在集郵局發售。
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網頁推出 Wed, 20 Aug 2025 00:00:00 +0800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今日正式推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網頁,介紹連串紀念活動,讓巿民參與,銘記歷史。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了讓市民更深刻、更全面認識抗戰歷史和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提升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政府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和教育活動,同時適當協調和支持民間舉辦的紀念活動。
其中,官方紀念儀式下月3日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緬懷先烈和死難同胞。
政府也會舉辦兩個大型專題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本月27日至12月15日舉行「萬眾一心 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連同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本月29日至明年7月8日舉行「風雨同舟 共建和平---粵港人民抗戰勝利80周年展」。
此外,香港電影資料館會連同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於本月30日至下月20日舉辦「抗戰影像回眸」電影欣賞會,免費選映《里斯本丸沉沒》等六部以抗戰為題的電影。
劉君澤大提琴演奏會下月舉行 Mon, 11 Aug 2025 00:00:00 +0800  歷來最大規模唐代文物展舉行 Sun, 03 Aug 2025 00:00:00 +0800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撰文,介紹正在文物探知館舉行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此乃發展局與國家文物局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合辦展覽。
展覽展出300件由內地借出或在香港出土的珍貴唐代文物,包括49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大部分首次在香港展出,其中兩件珍貴文物僅在展覽首兩個月展出。
由發展局與國家文物局合辦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正在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早前,我和一眾嘉賓為展覽主持開幕禮,並參與導賞,欣賞接近300件由內地借出及香港出土的珍貴唐代文物,其中包括49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大部分首次在香港展出。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同事為大家介紹展覽特別之處。
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合辦展覽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既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慶祝活動之一,也是發展局與國家文物局在2022年簽署《關於深化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書》後,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合辦展覽,標誌着雙方合作邁向更高台階。
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娟表示,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國家文物局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去年合辦「中國‧唐 --- 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七至十世紀)」。在這基礎上,古物古蹟辦事處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策劃是次展覽。唐風萬里展覽匯聚由內地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8間文博機構借出的269件/套珍貴展品,以多角度向公眾呈現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多元、開放及包容的盛世風采,十分難得。展覽亦加入香港出土的珍貴唐代文物,闡釋香港是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門戶,早在唐代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節點。
兩件珍貴文物僅展出首兩個月 機會難逢
唐風萬里展覽分為八個單元,多角度重現唐代的行政體制與管治、城市布局、人民生活、宗教思想、文人生活、手工技藝;以及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景象。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教育活動)吳國樑及二級助理館長(展覽及宣傳)胡文立分別介紹由遼寧省博物館借出的珍貴的文物:「宋人《明皇擊球圖卷》」及「緙絲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立軸」。這兩件珍貴展品僅於首兩個月展出(2025年6月28日至8月27日),文物返回遼寧省博物館後需在文物倉庫保養一至三年,因此大家要把握這次機會,在香港欣賞這兩件難得一見的文物珍品。
多件重量級展品同場展出以展示唐朝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
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教育活動)吳國樑表示,其他重量級展品包括表現多元文化的胡人武士俑、胡人文官俑、彩繪參軍戲俑、袒胸胡人俑、仕女打馬球三彩俑,可以從中了解到當時中國文化交融、多元開放的格局。另外,還有唐代婦女的金櫛髮飾,造工華麗精細、首個重現中國茶聖陸羽煮茶形象的三彩茶具及坐俑模型一組。
胡文立則表示,表現儒家思想的卜天壽抄《論語鄭玄注》已被錄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但卻又充滿童趣;表現唐代技臻完美,用於道教投龍儀式的赤金走龍、皇家供佛使用的鎏金銀波羅子;反映絲綢之路繁盛的模印彩繪胡商牽駝畫像磚、彩繪黑人舞俑、精美的嵌松石立鳳金飾件、綠地纏枝團窠鳳鳥紋錦半臂;呈現海上絲綢之路盛況的波斯孔雀藍釉雙耳陶罐,重量級展品多不勝數。
唐朝高度對外開放,胡商經陸上絲綢之路到中國經商,因此,絲綢之路充滿西域胡風。模印彩繪胡商牽駝畫像磚上的胡商深目高鼻,身穿胡服尖帽;在慕容智墓中出土的「半臂」短袖上衣亦融合了漢胡文化和工藝。慕容智的父親是吐谷渾國王,母親是唐朝第一位和親的弘化公主。
同場展出香港29件唐代出土文物
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考古)李偉文表示,同場亦展出香港出土的唐代文物,包括「萬歲、端州」銘碎銀塊、瓷器、兵器、貨幣、飾物等,印證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角色。
我歡迎大家到香港文物探知館,參觀「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了解大唐盛世的風采,親身感受悠久而璀璨的中華文明。展期至今年12月31日,免費入場,展覽期間還會有多項配合活動,歡迎大家參與。
大熊貓龍鳳胎寶寶郵票下月中發售 Thu, 31 Jul 2025 00:00:00 +0800  香港郵政下月15日發售以大熊貓龍鳳胎寶寶為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郵品。
中央政府2007年贈送香港特區的一對大熊貓盈盈和樂樂,去年8月15日誕下一對龍鳳胎寶寶。龍鳳胎寶寶是香港首次成功繁殖並在香港出生的大熊貓,而媽媽盈盈更是全球最高齡初次產子的大熊貓。這對大熊貓龍鳳胎的誕生別具意義,及後獲官方命名為加加和得得。
大熊貓龍鳳胎寶寶郵票一套六枚,也有兩款郵票小型張及相關郵品,展示大熊貓寶寶在不同階段的生活點滴,見證牠們的成長旅程。
全線郵政局和郵購網明日起發售大熊貓龍鳳胎寶寶正式首日封。這套特別郵票及相關郵品下月15日起在各郵政局和郵購網發售,香港郵政當日起特別推出大熊貓龍鳳胎寶寶紀念印,以供市民蓋印留念。
亞藝無疆藝術節9月至11月舉行 Mon, 14 Jul 2025 00:00:00 +0800  夏日圖書館節介紹本地文化 Thu, 03 Jul 2025 00:00:00 +0800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本月至下月舉辦夏日圖書館節2025,以「夏日足跡---本地文化故事」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工作坊、網上節目和展覽等,加深市民對本地生活和傳統文化的認識,並提升閱讀興趣。
多區公共圖書館將舉行親子工作坊,讓兒童和家長透過製作手工藝,認識香港的生活和文化,如長洲太平清醮、街頭小食和大熊貓熱潮等。兒童和家長也可參與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工作坊,製作迷你霓虹燈牌和特色音樂盒,從中了解相關科學原理。
青少年和成年讀者可參加港式山水畫工作坊,學習以咖啡和鉛筆繪畫香港的優美景色,或在立體交通工具摺紙工作坊製作本地特色交通工具的紙藝作品。
多區公共圖書館也會舉行故事工作坊,讓兒童認識不同傳統節日的意義和製作相關手作,培養對閱讀的興趣。
此外,夏日圖書館節2025也推出以「從餐桌到書桌」為題的網上節目,並舉辦有關香港抗日戰爭歷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不同手工藝和國畫及書法工作坊,以及介紹秦漢歷史和文化的巨幅書法表演等。
所有活動免費,部分須預先報名。
全民運動日8月3日舉行 Wed, 25 Jun 2025 00:00:00 +0800  全民運動日8月3日舉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會在18區指定體育館舉辧免費康體活動,並開放轄下多項康樂設施供市民免費使用。
今年是香港首次與廣東省和澳門共同承辦第15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12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全民運動日以「全城齊運動 全民撐全運」為主題,響應國家體育盛事。
指定體育館當日舉辦一系列免費康體活動,重點推廣多項全運會和殘特奧會項目,例如高爾夫球、擊劍、七人制欖球和鐵人三項。活動包括健體閣、健康講座,以及適合親子、兒童、青少年、長者和殘疾人士一同參與的體育示範及同樂項目等。
同日,署方轄下多項康樂設施、公眾游泳池和水上活動中心艇隻也會免費供市民使用,預訂方法7月中公布。
童想像 童遊樂 Sun, 22 Jun 2025 00:00:00 +0800  兒童樂園由兒童做主。逾170個納入公共遊樂空間改造計劃的兒童遊樂場之中,11個已竣工,多款滑梯、各式鞦韆、噴泉、沙池......全都大受兒童歡迎,原因在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早在設計階段已廣徵當區小孩意見,把他們夢想中的樂園建造出來。
三主題 樂忘返
開放逾40年的深水埗公園原本只佔地1,500平方米,納入改造計劃翻新後,面積擴大至6,400平方米。項目團隊採納當區兒童意見,以大自然主題為設計概念,將公園劃分成沙丘地堡、森林草原和綠洲噴泉三個主題區。
沙丘地堡的沙池和多款滑梯令小孩子流連忘返,滾動滑梯、共享滑梯、弧形滑梯,各有特色。其中,攀爬塔連接高逾六米、長逾13米的旋轉滑梯,是目前康文署轄下遊樂場最長的滑梯,愛刺激的兒童見到它如獲至寶。顧及安全,滑梯出口設有沙池,既供玩樂,也為使用滑梯的小童提供緩衝保障。
森林草原是個自然遊樂區,有面對面的鞦韆讓大人和小朋友一起玩,有輪椅使用者也可進入的氹氹轉,還有可供兒童在灌木叢中玩捉迷藏的玩樂隧道,動靜皆宜。
綠洲噴泉有由兒童構思的噴泉和特一無二的感官牆,是嬉水好去處。
無障礙 同嬉戲
康文署在全港18區有超過680個場地設有戶外兒童遊樂場。
該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何慧欣表示,過往的遊樂場普遍採用預製組件遊樂設施,沒有特定主題,對現代的小孩子而言挑戰性較低,感覺沉悶。因此,該署推行公共遊樂空間改造計劃,期望令遊樂空間變得更富趣味,同時兼顧不同能力和年齡的兒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何慧欣說:「改造後的遊樂空間盡量引入大自然或環保元素,例如供攀爬的小山丘、沙池、親水設施或小型迷宮,讓小朋友發揮創意,探索玩樂的方式。」
建築署協助推行計劃,署方希望在推廣遊樂的同時,支持共融和無障礙設施。
該署高級園境師廖曉君舉例說,深水埗公園的鯨魚噴泉和八爪魚噴泉設有不同高度的玩水台,方便不同年齡和坐輪椅的兒童一起玩耍,滑梯則採用不鏽鋼製造,避免塑膠或玻璃纖維滑梯產生的靜電問題,對植入人工耳蝸的兒童更安全。
新空間 舊遊戲
兒童作為遊樂場的主人翁,其意見必不可少。塘尾道兒童遊樂場設計顧問蕭健偉在收集意見的過程中,卻另有體會。
蕭健偉憶述其中一次兒童工作坊的情景:「小朋友將他們想像的遊樂場場景,用模型搭建出來。他們說這兒要有一個高台,當玩大白鯊遊戲時,人可以避開鯊魚。那兒要有一個沙塵暴區,可以五秒免疫,還要有一個天文台的角色,負責控制潮夕漲退。」
蕭健偉驚訝於這個鯊魚抓人遊戲規矩如此繁複,細問之下,發現現場20多名互不相識的兒童,超過一半都會玩。原來這是該區兒童之間流傳已久的遊戲,到塘尾道兒童遊樂場玩樂的小孩普遍都會參與,突顯遊樂場作為兒童社交場所的角色。
這個發現讓蕭健偉與團隊決定以「追鯊逐浪」為主題,將兒童的集體想像轉化為新一代的遊樂空間,凝聚集體記憶,成為社區歸屬感的來源。他們盼望翻新後的塘尾道兒童遊樂場能讓重訪的孩子感受到回家的親切,讓第一次來的小孩有自由想像的空間。
中華文化節揭幕 Fri, 13 Jun 2025 00:00:00 +0800  中華文化節2025今日在文化中心舉行開幕典禮,為6月至9月期間280多場活動揭開序幕,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典禮以視像方式致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出席典禮並擔任主禮嘉賓。
中華文化節2025由文體旅局呈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策劃。李家超致辭時表示,政府會充分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向世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透過香港的國際網絡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
他指,政府去年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重要的工作方向,並表示有信心中華文化節會成為香港年度文化品牌活動,將博大精深、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以創新手法呈現觀眾眼前。
他表示,政府會繼續向香港市民和來自海外和內地的旅客傳揚中華文化的精粹,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達致文旅共融、相互帶動的作用。
典禮的主禮嘉賓並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秘書長王松苗、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李曙光等。
今年中華文化節開幕節目、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演出的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今晚舉行,以當代舞蹈深度融合詩詞、國畫、書法、篆刻、古琴、戲曲、武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從當代視角讓觀眾重新認識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此節目設有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邀請近400名中小學師生和社區人士今日下午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免費欣賞公開彩排,讓他們感受蘇東坡滿載人文情感的詩詞,並體驗「詩中有舞,舞中有詩」的藝術旅程和傳統中華文化之美。
《詩憶東坡》專題展覽現於文化中心大堂舉行,介紹此作品的構思和結構,展期至明日。
香港國安法五周年專題展覽開幕 Thu, 12 Jun 2025 00:00:00 +0800  《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專題展覽今日在歷史博物館舉行開幕典禮,律政司司長林定國重申三個「不能」和一個「堅持」,即不能忘記歷史、無視現實和袖手旁觀,以及堅持按照法治原則維護國家安全。
林定國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019年爆發的修例風波不但令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大眾誤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和平安定社會環境受到巨大破壞。
他又說,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是居安思危,不可對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然香港社會已回復安定,但敵對國家和勢力正企圖不斷打壓我國發展。既然國家安全與個人福祉息息相關,大家自然應肩負相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林定國指,優良法治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也是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先決條件。在三個「不能」的大前提下,必須堅持按照法治原則維護國家安全。
同場主禮的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則表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單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也是每一個香港市民的應有之義。
他指,敵對勢力仍然死心不息,巿民要警惕風險,包括外部敵對勢力仍通過抹黑和所謂「制裁」妄圖危害國家安全;潛逃海外反中亂港分子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和行為;本土恐怖主義;以及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假新聞、假消息分化社會,煽動仇恨,實行軟對抗。
專題展覽即日起開放參觀,讓市民明白和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共同努力打拼,使香港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光芒。
香港非遺月開幕 Sat, 31 May 2025 00:00:00 +0800  為響應國家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6月主辦首屆「香港非遺月」,開幕典禮今日舉行,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在典禮上致辭。
卓永興表示,政府從今年起,將每年6月定為「香港非遺月」,透過聚焦精彩的活動,締造充滿活力的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盛事。
首屆「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充分展示即使香港是彈丸之地,依然處處有非遺。卓永興期望活動能提升市民和旅客對非遺項目的認識,親身體驗非遺的文化內涵和樂趣。
非遺月活動包括逾80場非遺表演、60個非遺互動體驗攤位和20個非遺精華遊蹤考察,涵蓋超過100項非遺項目,逾50名非遺項目工作者參與,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辦今明兩日以「非遺節慶遍香江」為主題,在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非遺嘉年華。
嘉年華有多項香港非遺表演,如舞獅及英歌巡遊、長洲飄色及舞龍巡遊、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粵劇選段、南音、葉問詠春、太極、舞貔貅、龍船舞等。
同場並設十多個互動體驗攤位,市民可親身參與體驗花牌紮作、木傢具製作、毛筆製作和灰塑等技藝,非遺團體和工作者會現場示範。活動費用全免。
九龍城寨光影之旅電影場景展開幕 Fri, 23 May 2025 00:00:00 +0800  「九龍城寨光影之旅」電影場景展在九龍寨城公園揭幕,重現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場景。展覽明日起開放予公眾參觀,免費入場,為期三年。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今日出席開幕典禮。卓永興致辭時表示,希望這個展覽及其他九龍城區內的特色景點能吸引更多本地和海內外人士前來參觀,並體驗香港的地道文化和品嘗美食,同時帶動區內消費,創造經濟效益。
承接早前分別於香港國際機場和啟德設置電影展覽的熱潮,「九龍城寨光影之旅」電影場景展規模最大,展期最長,並加入更多《九龍城寨之圍城》的經典場景,又融合本土傳統工藝元素和結合大型投影,務求活現城寨日常,讓參觀者有全新體驗,以及欣賞到香港電影從業員匠心獨運的創意及精益求精的工藝。
國際綜藝合家歡門票明起發售 Thu, 15 May 2025 00:00:00 +0800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暑期藝術節國際綜藝合家歡7月至8月舉行,多個海外、內地和本地藝團呈獻武術、雜技、舞蹈、音樂、劇場、多媒體等演藝節目,與市民歡度暑假。門票明日起發售。
7月11至13日上演的武術劇場《少林武魂》為開幕節目,由河南省少林武術館精選功力深厚的弟子擔綱演出。該劇2009年百老匯演出技驚四座,並榮獲東尼獎和戲劇桌獎提名。20年來全球巡演不絕,今次首度來港。
為響應第15屆全國運動會,今年合家歡特別安排8月2至3日上演的《五線譜上的運動會》以音樂聯乘運動,音樂廳內會出現空手道、欖球、武術、乒乓球等運動項目,也有爵士鼓、尺八、二胡、大提琴和鋼琴等樂器演奏。
除了內地和本地的藝術家,來自荷蘭、韓國、挪威和美國的海外藝團,將帶來多個精彩的節目。
除舞台節目外,電影節目辦事處的「夏日親子電影節」會播放來自世界各地的影片,並設親子工作坊、網上節目、外展節目和展覽。康文署場地夥伴及圖書館也會在藝術節期間舉行多項相關活動。
門票明日起於城市售票網發售;查詢可致電3166 1288。
非遺精華遊蹤活動星期五接受報名 Wed, 14 May 2025 00:00:00 +0800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下月主辦首屆「香港非遺月」,重點節目「非遺精華遊蹤」考察活動精選六個地區,帶領公眾探索社區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傳統手工技藝等項目,周五接受報名。成功申請者下周五或之前會收到電郵通知。
考察活動共有15團,每團20人,分別前往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感受豐富多元的非遺及其文化內涵。考察行程約兩小時,以粵語進行,費用全免。
市民可於周五上午10時30分至周六下午6時30分期間於網上登記,每位申請者可在同一團考察活動最多登記兩個名額。如報名人數超出限額,名額會以抽籤方式分配。
「香港非遺月」其他活動包括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工作坊等。
飄色巡遊 熱鬧歡騰 Mon, 05 May 2025 00:00:00 +0800  長洲太平清醮舉行,大批遊客和市民到場,觀賞連串精彩活動,包括飄色會景巡遊、搶包山,感受熱鬧氣氛。
飄色巡遊隊伍下午由北帝廟遊樂場出發,小孩化身古今人物,穿梭大街小巷,圍觀遊人爭相拍照。
搶包山決賽晚上舉行,12名晉身決賽的選手角逐包山王、包山后和代代平安獎。大會另設三人一組的搶包山接力邀請賽,邀請賽將緊接個人賽舉行。
包山攀爬嘉年華星期日舉行 Fri, 25 Apr 2025 00:00:00 +0800  包山嘉年華的精彩活動攀爬嘉年華、攀包山隊際接力賽本月27日在長洲舉行,市民可即場報名參加攀爬同樂活動,體驗攀爬包山的樂趣,預先感受搶包山的緊張刺激氣氛。
攀爬嘉年華當日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在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身高一米或以上的市民可即場報名參加活動,攀上比賽所用的約14米高包山架。
大會安排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成員在場講解攀爬技術和安全知識。
同場設「許願包山」供市民掛上許願卡,並有綜合表演、學童繪畫比賽優勝作品展覽、攤位遊戲和手工藝製作活動。
此外,大會增設第15屆全國運動會群眾賽事活動攤位,以鼓勵市民踴躍參加「我要上全運」選拔賽。
攀包山隊際接力賽則於早上9時至中午12時舉行,市民可到場觀賞及為參賽隊伍打氣。
查詢可致電2852 3220。
設多個共讀點 響應全民閱讀日 Wed, 23 Apr 2025 00:00:00 +0800  今日為第二屆香港全民閱讀日,香港公共圖書館與不同持份者合作設立共讀點,舉行共讀半小時活動,進一步向市民推廣閱讀。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陳詠雯出席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共讀半小時活動,與學生分享閱讀心得,提到閱讀可以開闊眼界和提升修養,並鼓勵學生持續閱讀。
香港公共圖書館邀得著名網絡內容創作者西DorSi和參與的學生分享閱讀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共讀半小時活動是香港悅讀周2025的重點活動之一。康文署今日在多個場地,包括藝術館、科學館、油街實現藝術空間、鐵路博物館、彩虹道體育館、荃灣體育館、中山紀念公園,以及指定公共圖書館設置共讀點,提供不同類型的書籍。
同時,沙田新城市廣場的「2025香港閱讀+」會場、部分社區圖書館和社區中心同日舉行共讀半小時活動。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安徒生會合作於樂富廣場舉行共讀半小時和嘉年華,活動包括故事環節、攤位和手工工作坊,並設置閱讀區提供精選書籍。
今年悅讀周本月19日至27日舉行,以「閱讀/開闊眼界」為活動主題,為市民帶來約450項線上線下活動,推動閱讀成為市民生活習慣,包括同樂日、分享會,並製作名人分享閱讀樂趣的短片和聲帶,以及在不同政府場地張貼方便市民閱讀精選電子書的二維碼等。
所有悅讀周活動均為免費,部分須預先報名。
秦始皇兵馬俑在港展出 Wed, 16 Apr 2025 00:00:00 +0800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陝西省文物局合作於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展出逾130套來自陝西的精選藏品和香港出土文物,包括三尊首次在港展出的秦始皇兵馬俑。市民今日起可免費入場參觀,展期至7月7日。
這次展覽呈獻逾100套分別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精選藏品,超過一半首次在香港展出。展品中更有四件國家一級文物是首次在內地以外地方展出。此展覽也是中國通史系列的第二個重點展覽。
是次重點展品包括秦兵馬俑坑中目前出土級別最高的高級軍吏俑、推想正在敲擊樂器的跽姿俑,和鎧甲上仍可看到兩千多年前紅色彩繪的跪射俑。該三尊秦俑均屬國家一級文物並首次在港展出。
另一亮點展品是一號銅車馬,為全場唯一複製品,也是展覽中最大型的開放式展品。原件於陝西省西安市秦始皇帝陵園銅車馬陪葬坑出土,真實地模擬古代馬車的形制和結構。其他展品包括秦代的銅雁、漢代的陶錢範、金餅、着衣式行走武士俑等。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許小梅提到,館方特別設計大型展櫃,展出一系列漢代動物陶俑,顯示漢代牲畜飼養業繁榮。
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項目負責人焦樂暉指,展覽全方位多角度展現秦漢時期的輝煌成就,冀藉此讓參觀者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文明成就。
展覽又介紹香港在秦漢時期的發展,並展出逾20套在港出土的文物。場內更設有教育互動區,以趣味展示、動畫及互動遊戲,讓參觀者認識和了解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發展和文化。
此外,館方也安排一系列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四場公眾講座,並舉辦迷你陶泥秦俑、黏土銅鏡製作等免費工作坊。